1. 首页 > 星座时间表 > 文章页面

毫针刺法简介(毫针刺法的作用)

毫针刺法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毫针刺法简介和八字针刺疗法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毫针刺法简介以及八字针刺疗法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毫针刺法简介针灸取穴方法总结毫针刺法简介

目录 1拼音 2英文参考 3概述 4治神与守神 5针刺得气 5.1得气的表现 5.1.1受术者 5.1.2施术者 6毫针的结构 7毫针的材料 8毫针的规格 9针具的检修 10针具的保养 11针具器械消毒 12施术消毒 13选择*** 14定穴和揣穴 15针刺方法 15.1持针法 15.2进针法 15.3行针手法 15.4催气法 15.5守气法 15.6行气法 15.7针刺补泻 15.8留针 15.9出针 16常见问题 16.1晕针 16.1.1现象: 16.1.2原因: 16.2滞针 16.2.1现象: 16.2.2原因: 16.2.3处理: 16.2.4预防: 16.3弯针 16.3.1现象: 16.3.2原因: 16.3.3处理: 16.3.4预防: 16.4断针 16.4.1现象: 16.4.2原因: 16.4.3预防: 16.5针后异常感 16.5.1现象: 16.5.2原因: 16.6刺伤重要脏器 16.6.1现象: 16.6.2原因: 17毫针练法 17.1纸垫练针法 17.2棉团练针法 17.3自身练针法 18参考资料附: 1古籍中的毫针刺法 1拼音毫针刺法

háo zhēn cì fǎ

2英文参考

technique of filiform needle acupunctur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概述

毫针刺法(technique of filiform needle acupuncture)是指以毫针防治疾病的针刺方法[1]。利用毫针刺入或***腧穴经络以防治疾病。毫针刺法包括持针法、进针法、行针法、补泻法、留针法、出针法等。

毫针刺法有严格的操作规程和明确的的要求,其中针刺的术式、手法、量度、得气等尤为重要。

毫针刺法是诸多刺法中的主体,是针灸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

4治神与守神

神,泛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脏腑、气血、津液活动外在表现的高度概括。

治神守神是衡量判别医生技术高低优劣的标准,如《灵枢·九针十二原》说:“粗守形,上守神。”

治神,指医生在针刺过程中精神高度集中,并治理患者精神的过程:

全神贯注——使刺穴准确,进针顺利,手法对证,运针自如,得气明显;观察病人,取得病人信任和配合。

引导患者——要求患者精神聚会、情绪安定后行针。如《标幽赋》说:“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调动病人神气,使精神专一,意守病所,促使气感的来临或使之增强。如:“必正其神,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素问·针解》)

守神,指针刺得气后慎守经气的过程。在针刺得气后,医生和患者双方仍应注意力高度集中,心神凝聚,守气勿失:

施术者——精神聚集,密切观察患者神的变化,根据神的盛衰变化施以相应补泻措施。

受术者——心定神凝,细细体会针刺感应,意守病所,气为神使,加强疗效。

5针刺得气

得气,又称“气至”、“针感”和“感传”,是施行手法时针刺部位产生的感应及其传导。得气是获得针刺效果的前提。

5.1得气的表现

得气的感觉来自受术者和施术者两方面。得气感应在受术者和施术者有时并不同步。有时受术者有较强感应而施术者指下却仍感空松无物;有时受术者只有极轻微感应而施术者却感针下沉紧。两者应结合综合判断。

5.1.1受术者

受术者主观感受,指针刺后出现酸、麻、胀、沉、热、凉、触电样、虫行感、跳跃感,或沿一定方向和部位传导扩散等。少数出现循经肌肤瞤动、震颤,或受刺部位出现循经性皮疹。

上述感应有时单独出现,有时则两种以上感应同时出现。

5.1.2施术者

主要依据指下的感觉判断得气感,如针下出现沉重、紧涩或针体颤动,或可从外观上观察,如有时可看到针体震颤,针体周围皮肤紧张、凸起或陷下,肌肉跳动,沿经皮肤甚则出现色泽变化、出汗等。

金元窦汉卿《标幽赋》说:“气之至也,若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似闲处幽堂之深邃。”——得气时,指下感觉沉涩、发紧,好比钓鱼时鱼已吞食钩饵一样;而气未至时,则指下感觉空虚无物,就好比闲处于幽深的殿堂之感。

6毫针的结构针柄的末端部分。针根至针尾以金属丝缠绕的部分。针身与针柄的连接部分。针尖至针柄间的主体部分。针的前端锋锐部分。

针尾呈圆筒状,与针柄相连。

针柄是持针、运针的操作部位,也是温针灸法时装置艾绒处。

针柄金属丝缠绕应紧密均匀无松脱,以便于执针捻转运针。

针根是观察针身刺入穴位深度和提插幅度的外部标志。针根应牢固,无剥蚀损伤,否则易断裂。

针身又称针体,是毫针刺入腧穴相应深度的主要部分,毫针的粗细、长短规格主要指针身而言。优质的针身挺直光滑,坚韧富有弹性,上下匀称,无斑剥、锈痕、曲折。

针尖是接触刺入肌肤的前锋,又称针芒;质优的针尖呈松针形,既不过分尖锐,又圆而不钝。如针尖过于尖锐往往容易卷毛钩曲,捻动针体时会增加病人局部的疼痛。

7毫针的材料

现代毫针多用金属制成。

不锈钢针:在临床上最为常用,具有硬度适中、富有弹性和韧性、能防锈、耐热、防止化学腐蚀等特点。

金针、银针:传热、导电性能优于不锈钢针,但针体较粗,强度、韧性远不如不锈钢针,且价格昂贵,临床很少应用。

普通钢针、铜针、铁针:容易锈蚀,弹性、韧性、强度亦差,故除偶用于磁针法外,临床已不采用。

8毫针的规格

毫针的规格以针身的长短和针身的粗细来分。

临床应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形体的胖瘦高矮、体质的强弱、病情之虚实、病变部位的深浅、所取腧穴的部位等,选择不同长短、不同粗细规格的针具。

一般原则:

头面部、肌肉浅薄处穴以及体质较弱者多选用短针、细针;

臀部、腿部肌肉丰厚处穴以及体质壮实者多选用长针、粗针。

9针具的检修

针具在每次使用前后均须进行检查。如针具有损坏,应及时拣出,剔除剥蚀弯折过重及断裂不能修理者,余经修理后一般可再使用。

方法1:一手手指抵住针尖,另一手持针捻转,可以感觉针尖状态。

方法2:用棉球裹住针身下段,另一手将针边转边退,这种方法可以发现针具的光滑程度,若有毛钩,针尖退出时会带有棉絮。

10针具的保养

针具如护藏不善,容易遭损坏,临床应用时会增加病人痛苦,甚则发生医疗事故。因此针具的维修保养也是实施针灸疗法的一个重要方面。

目标:防止生锈,避免针尖受损和针体弯曲。

方法:针具消毒时,宜用纱布或棉花包裹结扎妥当,以免针尖与器具壁碰撞引起卷毛钝折。针具放在针盘内,针尾抵靠盘壁,针尖部略高,不可震动过大,以防针尖受损。

使用针具时,用力不可过猛,并避免刺及骨骼,以免针尖钩曲。

针具用毕,必须以棉花或纱布擦净,放在针盒或针管、针夹内,并须衬垫棉花、纱布。

暂时不用的针具可放在滑石粉内,或涂以少量凡士林贮藏于干燥处。

11针具器械消毒

高压蒸气灭菌法

将针具用布包好,放在高压蒸气锅内灭菌消毒。一般在1.0~1.4kg/cm2气压,115~123℃高温下,30min可以达到消毒目的。

12施术消毒

施术者:施术前医生应用肥皂水洗擦双手,再用酒精棉球擦拭后才可持针操作。

施术部位:在施术部位,应用75%酒精棉球从进针的中心点向外扩展绕圈擦拭;或先用2.5%碘酒涂擦,稍干后再用75%酒精脱碘。已消毒后的皮肤应避免再接触污物,以防重新污染。

13选择***

意义:针灸治疗前,应该选择好适当的***。病人***合适舒适,有利于正确取穴施术,也有利于持久留针和艾炷的安放。

原则:以施术者能正确取穴,操作方便,病人舒适并能持久为原则。

常用***:

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侧伏坐位。

仰卧位:适于取前头、颜面、前身部穴位。

俯卧位:适于取后头项、背腰部穴位。

侧卧位:适于取侧身部穴位。

仰靠坐位:适于取头面、颈前、上胸和肢体部的穴位。

俯伏坐位:适于取头顶、后项、背部和上肢部分穴位。

侧伏坐位:适于取侧头部、面颊、耳部及上肢部分穴位。

14定穴和揣穴

定穴和揣穴是确定腧穴正确位置、利于进针的准备工作,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腧穴的定位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针刺的疗效。

定穴:腧穴的定位简称定穴,又称取穴,是根据处方选穴的要求,确定所选腧穴的位置和相应取穴方法,如体表标志法、骨度法、指寸法、简便取穴法等(参见《经络腧穴学》)。

揣穴:为使定穴准确,以手指在已定穴位处进行按压、捏掐,揣、摸、按、循,找出具有指感的准确位置,称为“揣穴”。一般情况下,当按压的局部酸胀感应比较明显处即是腧穴所在处。

定准腧穴位置后,还应以指甲在选定穴位上切掐一“+”字形纹,以作为针刺时进针的标记。

15针刺方法

毫针刺法包括从进针至出针的针刺技法全过程,具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和严格的操作规程,医者必须熟练掌握。

毫针刺法主要包括:持针法、进针法、行针手法、催气法、守气法、行气法、针刺补泻、留针、出针等。

15.1持针法

持针的方法因针的长短而有所不同。

两指持针法

方法:用拇、食二指指腹捏拿针柄,中指和无名指指端抵住肌肤,针身与拇指呈90。角进针。

用途:适用于短毫针刺浅层腧穴。

多指持针法

方法:拇指与食、中二指指腹相对持针,或以拇、食、中三指挟持捏拿针柄,无名指抵住针身进针。

用途:适用于长毫针刺深层腧穴。

15.2进针法

进针是针具刺透皮肤达到穴位的过程,是检验针灸施术基本技能的第一关。

要求:迅速、准确,无痛或少痛。

方法:左右双手密切配合,动作协调,使行针顺利,减轻疼痛,并能调整和加强针感,提高治疗效果。

刺手:持针的右手称刺手,主要作用是掌握毫针,进针时集中臂、腕、指力迅速进针。

押手:按压穴位局部辅助操作的左手称押手,主要作用是固定穴位,使毫针准确刺入穴位,并使长针针身有所依靠,不致摇晃弯曲。

15.3行针手法

行针,又称运针,是针刺达腧穴后所施行的进退、捻转、提插等操作方法,目的是促进针刺感应,调整针感强弱及传导方向。行针手法包括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两类。

基本手法:指毫针刺法的基本动作,主要由提插和捻转动作构成。

辅助手法:指辅助基本手法以加强针刺感应的操作手法。包括循法、弹法、刮法、摇法、飞法和震颤法。

15.4催气法

催气法是在针刺无明显气感时施行手法催促经气速至的方法,主要有搜气法、循按法、弹震法等。

搜气法:将针退至浅层,改变针刺方向再刺;仍不得气,再提针前后左右直刺或斜刺,反复进退搜索。

15.5守气法

守气法是针下得气后,采用手法守住针下经气以保持感应持久的方法,主要有推弩法、搬垫法等。

推弩法:将针尖抵住有感应部位,推弩针柄,或用拇指向前或向后捻针柄,不使针尖脱离经气感应处,保持1~3min。

15.6行气法

行气法是针刺得气后,运用特定手法促使针刺感应向患部传导或扩散,以进一步激发经气,推动经气运行的方法,主要有循摄法、逼针法、推气法、按截法等。

循摄法:以押手食、中、无名指平按于腧穴旁,沿经络循行方向上下往来轻柔循摄。

15.7针刺补泻

针刺补泻是针对疾病虚实而施用手法。《灵枢·经脉》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凡是能使机体由虚弱状态恢复正常的手法称“补法”。凡是能使机体由亢盛状态恢复正常的手法称“泻法”。

针刺补泻法由针刺基本手法结合其他方法组合而成。常用补泻法有徐疾补、泻法,提插补、泻法,捻转补、泻法,呼吸补、泻法,开阖补、泻法和热补法、凉泻法等。

15.8留针

留针是指针刺得气施行手法后,将针留置于穴中一定时间的过程。留针可以加强针刺感应,延长***作用,起候气、调气作用。

静留针法

方法:针下气至后,将针留置穴中,不施手法。一般情况下静留针30min左右。

适应症:虚证、寒证,针感耐受性差者。

动留针法

方法:针刺施行手法后,将针留置穴中,反复间歇运针。一般每间隔10分钟行针一次,三次后出针。

适应症:针后经气不至。留针可以将留针前后多次运针操作的***量综合在一起,可以起候气、催气和增强针感的作用。

15.9出针

出针又称退针、起针,是针刺过程的最后一环,针刺达到一定要求后便可出针。

出针时应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不同出针方法。

病情出针出针后实证摇大针孔,徐出针勿按针孔,令邪气尽泄虚证疾出针速按针孔,以护养正气 16常见问题 16.1晕针

晕针是针刺过程中出现的“昏厥”现象。

16.1.1现象:

轻者表现为精神疲倦,头晕目眩,恶心欲吐;

重度病人突然心慌气短,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发冷;

严重者神志昏迷,血压下降,二便失禁。

16.1.2原因:

体质虚弱,精神过度紧张;

饥饿、疲劳,大吐泻、大出血后施针;

***不当,施术手法过重;

诊室内空气闷热、过度寒冷等。

16.2滞针

滞针是进针后针下沉紧、行针困难的现象。

16.2.1现象:

进针后或提插、捻转、进退行针过程中,针下感觉沉重紧涩,捻转进退困难,患者有痛感。

16.2.2原因:

精神紧张,毫针刺入后局部肌肉痉挛;

针后移动***;

行针时用力过猛,或单向捻针,致肌纤维缠绕针身。

16.2.3处理:

嘱患者消除紧张情绪,放松局部肌肉;

延长留针时间,或辅以***;

***移动者,使其恢复针前***后退针;

捻针过度者,将针向反方向捻退,并左右轻捻使针松弛,以便退针。

16.2.4预防:

做好针前解释工作,选好适当***;

进针后不可随便移动***;

行针捻转角度不可过大,更不可只朝一个方向强行捻针

16.3弯针

弯针是针刺过程中针体发生的弯曲现象。

16.3.1现象:

针体弯曲,针柄改变了进针时刺入的方向和角度,行针和提插时涩滞困难,患者觉疼痛扭胀。

16.3.2原因:

进针后***移动;

外力碰撞或压迫针柄;

操作时用力过猛,针尖碰及坚硬组织。

16.3.3处理:

立即停止行针;

针身轻度弯曲者可顺着针弯曲的方向慢慢退出;针身弯曲角度较大者,则需轻微摇动针身,边摇边顺其弯度缓缓退出;

针身弯曲不止一处,须视针柄扭转倾斜的方向逐渐分段退出,切忌猛力抽拔;

***移动所致者,须协助患者恢复进针时***,使局部肌肉放松后依上法退针。

16.3.4预防:

***恰当,不可随意移动***;

针刺部位和针柄不得受外物的碰撞和压迫;

手法熟练,指力轻巧均匀。

16.4断针

断针是针刺过程中针体离断,部分断端残留体内的现象。

16.4.1现象:

针刺过程中,针身折断,残留于体内的针体或部分露于皮肤之外,或全部没于皮肤之下。

16.4.2原因:

针前失于检查,使用有损伤剥蚀、质量低劣的针具;

病人***改变,肌肉强力收缩;

操作时针身全部刺入穴内,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或电针时突然加大电流强度,局部肌肉猛烈痉挛;

滞针、弯针时强力抽拔。

处理:镇静沉着,嘱保持原有***,切勿惊慌乱动,以防残段针向肌肉深处隐陷;

如折针断端露出体表,立即用手挤压折针周围的皮肤,使断端暴露更多,用镊子取出;

如残段完全没于皮***内,应在X线下定位以外科手术取出。

16.4.3预防:

针前仔细检查针具,剔除质次或有损伤的针具;

进针行针时动作轻巧,不可强力猛刺;

针刺时不可将针体全部进入体内,留2~3分(6~9mm)露出皮外以防万一断针时便于取出;

有滞针、弯针时应及时处理。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女性安全期计算器预产期计算器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五行八字成人血压评价体温水平评价糖尿病饮食建议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基础代谢率计算补钠计算器补铁计算器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16.5针后异常感

针后异常感是针刺结束后出现的多种异常感觉。

16.5.1现象:

出针后,患者不能挪动肢体;

重、麻、胀的感觉过强;

原有症状加重;

针孔出血,针处皮肤青紫、结节等。

16.5.2原因:

肢体不能移动者,多因针未起尽,或***不当致肢体活动受限;

沉麻胀感过强者,多因行针手法过重或留针时间过长;

原有病情加重者,多因手法与病情违逆;

出血或皮下青紫者,多因刺伤血管,个别因于凝血功能障碍。

16.6刺伤重要脏器

针刺伤及肺及胸膜,会致创伤性气胸。

16.6.1现象:

针刺过程中,患者突感胸痛胸闷,气短,心悸,甚则呼吸困难,紫疳,冷汗,恐惧,血压下降,出现休克。也有少数轻度患者间隔数小时后才逐渐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

检查肋间隙变宽,外胀;叩诊肺部过度反响;听诊肺泡呼吸音明显减弱或消失,严重者气管向健侧移位。X线胸部透视可见肺组织压缩现象。

16.6.2原因:

针刺胸背部和锁骨附近穴时,角度、方向、深度失当,致毫针刺破脏层胸膜,伤及肺组织,使气体积聚胸腔所致。

17毫针练法 17.1纸垫练针法

纸垫练针法与棉团练针法一样,是毫针练法的第一步,其目的在于通过在纸垫上的练习,具备一定的指力,掌握手法的基本功。

进针指力练习:一手平执纸垫,一手如执笔式持针,使针尖垂直抵于纸垫上,拇、食、中三指前后交替捻动针柄,来回刺入纸垫内,同时手指向下渐加压力,刺透纸垫,再捻动退针另换一处如前再刺。

目标:练至针身可垂直刺人纸垫,并保持针身不弯、不摇摆、进退深浅自如。

说明:纸垫练针初时可用1.0~1.5寸短毫针,指力加强后可改用2.0~3.0寸毫针练习。还应进行双手行针练习,以适应临床持续运针需要。

17.2棉团练针法

棉团练针法与纸垫练针法一样,是毫针练法的第一步,其目的在于通过在棉团上的练习,具备一定的指力,掌握手法的基本功。

提插练习:以执毛笔式持针,将针刺入棉团,在原处作上提下插的动作。

目标:深浅适宜,幅度均匀,针身垂直。

17.3自身练针法

自身练针法是毫针练针法的第二步。

方法:通过纸垫、棉团练针掌握一定指力和手法后,可在自身四肢肌肉较丰厚处试针练习,仔细体会持针手指的感觉和受刺部位的感觉,自己的指力,进针、手法与得气的关系。

针灸取穴方法总结

针灸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取穴,辨证准确,取穴合理,在临床治疗中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而针灸取穴的方法有很多种,本文介绍临床取穴思路十六种,仅供参考。

1、局部取穴与以痛为俞

顾名思义,就是在病变局部取穴,可以取病变局部的经穴、奇穴或阿是穴。本法也是临床运用最多、最广的方法,如巓顶痛取百会,额头痛取印堂,耳鸣取耳前三穴,腰痛取肾俞等均属此类。很多人粗学针灸,只会取阿是穴治疗,虽亦有效,但终需进一步学习提高,才能有所成就。

2、循经取穴

指沿着病变所处的经脉取穴,即所谓经络所过,主治所及。掌握循经取穴必须首先要熟练掌握十四经脉循行及经穴,一般同时取所在经脉的局部及远端穴位,远近相配取穴。循经取穴是临床最常用的取穴方法之一,易于掌握,收效甚佳。如胃痛取足三里、下牙痛取合谷、上牙痛取内庭等。

3、五输穴取穴

4、其它特定穴法

特定穴除五输穴外,还有原、络、郄、募、背俞、下合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等。临床上这十种特定穴也非常实用,往往收效甚佳,各种特定穴之间也可以配合应用,如原络配穴法,俞募配穴法等,如头痛针合谷配列缺,即是原络配穴法。《医宗金鉴》的《针灸心法要诀》非常重视原络配穴法、八脉交会穴以及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主治杂病歌等,掌握了上述配穴法之后,在理解《针灸心法要诀》就容易多了。

5、巨刺法取穴

即左有病取右、右有病取左,交叉取穴。如右偏头痛,取左足临泣,再如偏瘫及面瘫的早期也可用此法。本人临床喜欢用此法,即时效果较好,但仍要配合其它取穴方法应用才能维持疗效。推而广之,上病下取,下病上取,明晓其义,临证灵变,不用拘泥于巨刺之左右交叉。内经的缪刺之法,左病治右,右病刺血,刺其血络,也属此类取穴法,大家要善于总结。

6、刺络放血法

刺络放血在活血化瘀、通经活络、醒神开窍等治法中应用极广,本人的导师也经常应用刺络法。刺络放血法的穴位选择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病变局部刺络放血,如红眼病、目痛可以太阳穴刺络放血。二是循经远端刺络放血,如面部痤疮可以在曲池刺络放血。三是上面提到的缪刺之法,对侧刺络放血,如中风偏瘫,可以在对侧小腿足阳明部位寻找充血的血络放血。刺络放血法适用于久病难治性疾病以及各种急症、神志病、火热病症,此法往往收效较快。本人尝试红眼病刺耳尖放血、中风急救刺十宣放血、腰痛刺养老、委中放血等等效果都非常好。但刺络放血法不要滥用,尤其是血虚气弱之人,放血不当会导致病情加重。

7、全息取穴法

全息对应在全身非常多见,临床应用也五花八门,但一般不外乎以下几个层次,一是以肚脐和命门为中心的整体全息对应。如左上肢对应右下肢,肩对应髋,膝对应肘等。二是以肘及膝为中心的各自太极转换对应,如上臂对应大腿,手对应足等,也可以反向对应,上臂对应小腿,手对应髋。三是以腕与踝为中心的各自太极转换对应,如手指对应足趾等。一般左右对应仍以脐或命门为中心,如左腰痛,则对应右侧腰部。前后对应则病在前取其后、病在后取其前。如胸乳痛取天宗,腰痛针下腹等。

现行的各种微针疗法则是身体局部的全息对应疗法,例如头皮针、面针、耳针、鼻针、眼针、舌针、背针、腹针、脐针、掌针、第二掌骨全息、手全息、足底全息等等。个人体会(仅代表个人观点勿喷)全息取穴往往可取速效,但长期疗效往往难以维系,长效治病还须经穴辨证实治。

8、表里经取穴法以及上下经取穴法

表里经取穴法即病在阳经,取与之相表里的阴经;病在阴经,取与之相表里的阳经。如腰痛在足太阳经,可取肾经的太溪穴。上下经取穴法即病在此病,针经脉循行顺序中上位或下位经脉。如胃痛取胃经下位脾经的公孙穴;肾虚耳鸣取肾经上位膀胱经经的昆仑穴。我们常用的后溪治腰痛,就是小肠经与膀胱经上下位循行关系;外关治偏头痛,也是胆经位于三焦经下位的原理。本取穴法本人在临床应用也颇多,常常与其他取穴方法结合运用。

9、辨证取穴法

即按照四诊八纲辨证方法取穴。总的原则是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泻则多用针或放血、拔罐,补则或针或灸或针灸并用。如胃火牙痛当泻胃经荥穴,肾虚牙痛则补肾经原穴太溪穴,中焦有湿取中脘,风证取风池、风府,阳虚补命门之火,寒痹灸肾俞,气血不足的网球肘取足阳明经原穴冲阳等。

10、奇穴

包括常见的传统奇穴以及董氏奇穴,《医宗金鉴》的《针灸心法要诀》中也非常重视奇穴的临床应用。我在临床应用中经常十四经取穴与奇穴配合使用,往往出奇制胜,如安神取印堂,头痛取三叉三和大白,落枕取承浆和重子,腱鞘炎取五虎,大小骨空治烂眼等都可速效。前几年董氏奇穴颇为盛行,穴法颇有深意,宗于《内经》而异与传统针灸,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应用一下。

11、体应取穴法

即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皮治皮,以肉治肉,以脉治脉。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以骨治肾,以筋治肝,以皮治肺,以肉治脾,以脉治心。本人在应用中非常重视浅刺皮部以治皮肤病,贴骨进针,可治骨痹;合谷刺治筋肉之痹等,在临床上观察发现,跟不重视深浅刺,一味求深刺求针感的治疗方法相比,病程往往缩短不少。

12、经验穴法

有不少针灸临床家都总结有一些临床经验效穴,往往各家各有不同,类似奇穴,又不完全属于奇穴,可以认为是经验穴。如我的母亲教我的推按三角肌止点周围治疗急性咽痛,跟高维斌老师学的供血穴治疗延髓麻痹,这些经验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临床疗效也甚好,再如手三里外半寸治扭伤,大椎与大杼之中点治咳嗽等等,大家在学习中可以慢慢积累总结。

13、安神取穴法

理论源自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本人导师常常应用,针对各种疼痛,取心经或安神诸穴如内关、神门、大陵、百会、神庭等,往往相较于单纯应用其它取穴法,效果更好。本人在应用中推而广之,针对各种慢性、顽固性疾病,加上安神诸穴治疗,往往效果更佳,大家临证中也可以尝试一下。

14、脏腑别通理论取穴法

传统中医另有一套脏腑别通理论,认为肺与膀胱相通,肝与大肠相通,心与胆相通,脾与小肠相通,肾与三焦相通,胃与心包相通。按此理论取穴亦有疗效。如内关治胃病,中渚止肾痛等,大家仔细体会发现董氏奇穴对此发挥颇多,大家可以深入研究一下。

15、五运六气、子午流注、灵龟八法、飞腾八法等取穴法

这些都属于时间医学的范畴,颇有深意,当努力掌握。学时间医学,需精通天文、周易等,精通天地自然变化规律。其理奥而义微,可缓缓图之。本人才疏学浅,不敢妄加评论,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慢慢学习掌握。

16、八字法对应及现代针具针法的发展

八字法包括阴阳、相对、平衡、反应四法,此法由当代名老中医李柏松先生首创,也非常实用。此法通过“定位”规律和“以针刺为主的反击方法”,可以瞬间达到消退各种病痛的目的,如腰痛取锁骨下,乳房病取髂骨上,足背痛取对侧手背,在四法的指导下,掌握肌体的各种疾病并了解在各个部位所发生的原因与治疗的方法。

随着现代解剖学以及组织外科学与针灸学的结合,近代医家发明了许多不同的针具和针法,比如小针刀、微针刀、针灸刀、浮针、新九针、刃针、小宽针、铍针、松针、微型外科手术带刃针具等,这些针具应用部位多不拘泥于穴位,而是按照解剖部位选择治疗点,在治疗一些筋肉关节疾病效果也不错。近几年又有水针刀、注射针刀、激光针刀等派生出来,本人没有应用过,不敢妄加评论,从资料来看也有不错的临床疗效。上述针法由针变刃变刀,与传统常规针灸针大有不同,理论也多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感兴趣的可以学习应用一下。针灸属于中医之大道,扎几针往往并不难,但全面掌握针灸技法并非易事。

关于本次毫针刺法简介和八字针刺疗法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揭开针灸的神秘面纱,想学和初识针灸的看看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