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算命先生的一些知识点,和陶渊明的生平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陶渊明的生平模拟江湖游历事件大全假书生纳卷会李播一、陶渊明的生平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友人尊他为陶征士,私谥靖节,世称陶靖节、靖节先生。曾任彭泽县令,因称陶彭泽、陶令。他是东晋最杰出的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他的一生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一)、居家读书时期
这一时期从陶渊明出生到29岁。此间他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居家读书。�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祖陶侃以军功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但因早年孤贫,被讥骂为“小人”和“溪狗”(见《晋书·陶侃传》),又被视为有篡位野心的人。祖父陶茂官至武昌太守。外祖父孟嘉是征西大将军桓温长史,又是东晋名士。父亲陶逸也曾做过官吏,在陶渊明幼年时就去世了。陶渊明对先辈,尤其对曾祖与外祖父是崇敬的。他说:“在我中晋,业融长沙。桓桓长沙,伊勋伊德。天子畴我,专征南国。功遂辞归,临宠不忒。孰谓斯心,近而可得!”(《命子》)这是在赞扬曾祖的功德,并以此教诲孩子。他称颂外祖父是:“行不苟合,言不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饮,愈多不乱。至于任怀得意,融然远寄,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他说父亲是:“淡焉虚止,寄迹风云,冥兹愠喜。”(《命子》)他们对陶渊明思想与人格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由于父亲早逝及战乱等原因,至陶渊明时家道衰落。陶渊明的少年和青年时代是在柴桑农村度过的。自称:“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与子俨等疏》)“弱年逢家乏。”(《有会而作》)好友颜延之也说他“少而贫苦,居无仆妾,井臼弗任,黎菽不给”(《陶征士诔》)。他的“穷苦”并不一定如同农民,但家境不十分富裕当属实情。此间他潜心学习经籍。自称:“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其十六)“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与子俨等疏》)“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事冥。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晋书》本传说他“少怀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陶渊明俨然是个超脱“尘事”、忘乎“世情”的读书郎。
其实,陶渊明并没有完全忘却“尘事”与“世情”,他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曾说:“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拟古》其八)“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抚剑”、“行游”的举动正是他欲有所为心态的反映,“猛志”二句正是他胸怀大志的慷慨陈词。其“猛志”所指,即他在《感士不遇赋》中所说的:“上天之成命,师圣人之遗书,发忠孝于君亲,生信义于乡闾,推诚心而获显,不矫然而祈誉。”这至少说明三个志向:一是忠君孝亲,二是弘扬信义,三是诚心获显。这三个志向的宗旨是做一个“大济于苍生”(《感士不遇赋》)的好官。
(二)、时仕时隐时期
这一时期从陶渊明29岁任州祭酒到晋安帝司马德宗义熙元年(405)辞去彭泽县令。此间他共四次出仕,担任过五个官职。
1、任州祭酒——陶渊明第一次出仕
陶渊明为扶济家境的“穷苦”,更为实现“大济于苍生”的“猛志”,29岁时走出书斋,应征为江州祭酒。《宋书》本传称他“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祭酒一职,研究者多认为即别驾祭酒,职位较高,居僚职之上。“不堪吏职”,研究者则多有分歧,一说是陶渊明不屑于事从刺史王凝之这位五斗米道徒(见逯钦立《陶渊明年谱稿》),一说是陶渊明不堪吏职之繁并非因为王凝之(见袁行霈《陶渊明年谱汇考》)。陶渊明“解归”后,又被召为州主簿,他辞而不就。
2、入桓玄幕——陶渊明第二次出仕
陶渊明辞去州祭酒后不久,即他30岁时,妻子去逝(大约33岁时又娶翟氏),可谓家门不幸。此时,国事也是雪上加霜。晋孝武帝司马昌明太元二十年(395),会稽王司马道子专权。武帝擢亲信王恭、殷仲堪等,使居内外要职以防道子。道子亦引王国宝与其从弟王绪为心腹。于是朋党竞起。东晋王朝的权臣桓温之子桓玄,在动荡的时局中势力不断增强。晋安帝隆安二年(398),30岁的桓玄被诏命为江州刺史,又被推为盟主。隆安四年(400),桓玄为督荆、司、雍、秦、梁、益、宁七州诸军事、荆州刺史,以荆州为中心,拥有全国三分之二的地盘,一时声威大振,许多士人纷纷入其军幕以展大志。陶渊明大约在这前后入桓玄幕任事。
陶渊明具体何年入桓玄幕,入幕后居何职务,由于史料不足,尚难下定论。但他于隆安四年(400)和五年(401)在桓玄幕任事倒有确证,这就是他的三首诗:《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前二首中的“庚子岁”即隆安四年(400),写陶渊明奉桓玄命出使京都建康,完成使命后,返回桓玄幕,途经浔阳,回家探亲,遭遇逆风,舟不能行,暂住规林的情景。使京的使命,据逯钦立说是为桓玄上疏请讨孙恩(见逯钦立《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这可备一说,不是定评。既是奉命使京,足见陶渊明为桓玄信任。后一首中的"辛丑岁"即隆安五年(401),写陶渊明因假期已满,从家返回江陵(荆州治所)桓玄幕赴职,夜经涂口时的情景。此年冬,陶渊明的母亲孟氏病逝,他便辞去桓玄幕的差事,结束了前后大约两三年的第二次仕宦生活,守丧居家。
陶渊明入桓玄幕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是他本有入仕展志的动机,二是他对桓玄整饬晋室纲纪抱有幻想,三是他的外祖父孟嘉曾为桓玄之父桓温的长史而有世交。如果认为陶渊明入幕是助桓玄篡晋,就会与理相悖,也与史不合。桓玄于安帝元兴二年(403)十二月篡晋即皇帝位时,陶渊明已经离开了两年,他不是算命先生,两年前不可能知道桓玄要篡晋自立。不然的话,陶渊明的第三次出仕也会令人费解。
3、任镇军、建威参军——陶渊明第三次出仕
《宋书》本传、《晋书》本传都说陶渊明“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这样看来,陶渊明任镇军、建威参军是连贯的两件事。
陶渊明有首题为《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诗,写他始任镇军参军一职时,途经曲阿的情景。“镇军参军”即镇军将军的参军。这个镇军将军,据《文选》卷二十六李善注在此诗下引臧荣绪《晋书》曰:“宋武帝行镇军将军。”研究者多从此说。宋武帝即刘裕。元兴三年(404)二月,刘裕率众征伐桓玄;三月,入建康,任镇军将军、徐州刺史,都督扬、徐、兖、豫、青、冀、幽、并八州诸军事;四月,在浔阳的桑落洲击败桓玄军,进据浔阳,加都督江州诸军事;五月,在峥嵘洲又大败桓玄军。桓玄战败西逃,欲入蜀,途中被杀。(见《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陶渊明"始作"镇军将军刘裕参军,应在元兴三年(404)四月刘裕击败桓玄军之后。他任此职,最多也不过一年就辞去了。
陶渊明辞去镇军参军后,并没有马上回家,而是又任了建威参军。他有首题为《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写他任建威参军期间奉命出使京都,途经钱溪的情景。“乙巳岁”即安帝义熙元年(405),“建威参军”即建威将军的参军。这个建威将军,当指刘敬宣。刘敬宣于元兴三年(404)四月迁为建威将军、江州刺史,镇守浔阳;义熙元年(405)三月底辞去此职改任宣城内史。随着刘敬宣的离去,陶渊明也辞去了任期很短暂的建威参军一职,返回乡里。�
4、任彭泽县令——陶渊明第四次出仕
陶渊明最后一次出仕是义熙元年(405)八月,任彭泽县令。他在《归去来兮辞》序中说明了出任此职的情况。他说“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于是在“亲故”的劝说和时任太常卿的“家叔”陶夔的引荐下,出任了此职。到任后,他深感“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又逢“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于是“自免去职”。就这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的陶渊明于“乙巳岁十一月”辞去彭泽县令,结束了他一生中的仕宦生涯,返家归田了。陶渊明此次去职的原因,《宋书》本传载为:“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亦见萧统《陶渊明传》、《晋书》本传)对此,有人认为是传闻,但不妨备为一说。
(三)、归隐田园时期
这一时期从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到宋文帝刘义隆元嘉四年(427)去逝。此间他曾于义熙末被征著作佐郎而不就,生活的主要内容是闲居、种田、读书和创作。
对陶渊明来说,归隐田园是快心的事,但他归田后的第三年(408),“草屋八九间”被突如其来的大火烧了个精光,不得不暂居到船上:“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一宅无遗宇,舫舟荫门前。”(《戊申岁六月中遇火》)火灾后一年,由柴桑移居南村,生活逐渐困难,以至后来常得友人接济。陶渊明"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晋书》本传)。《宋书》本传载:“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送酒家,稍就取酒。”陶渊明临终前的一段时间里,生活贫困已极,甚至乞食。他在《乞食》诗中说:“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江州刺史檀道济前来拜访,见他“偃卧瘠馁有日”,就劝他出仕,并馈以粱肉,被他“麾而去之”(见萧统《陶渊明传》)。大约他预感到将不久于人世,写了一生中的最后诗篇《挽歌诗》三首,以及绝笔《自祭文》,于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十一月,卒于故里。
二、陶渊明的思想
陶渊明的思想,历来都是研究者极为关注的论题,出现了所谓主儒家说、主道家说、主玄家说、主老子说、主庄子说、主儒释道合一说的分歧与考辨。陈寅恪称陶渊明“实为吾国中古时代之大思想家”(《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是有卓识的。这里主要从两方面加以说明。
(一)、陶渊明坚守“固穷”的思想�
“固穷”即穷而不移。“穷”不是“贫”,是走投无路,当然一个人“贫”了往往也就“穷”了,反之亦然,所以二者又是密切关联的。"固"即安守不移,指不失气节和人格。“固穷”是一种人生境界,也是一个道德准则。此词源出《论语·卫灵公》:“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本属儒家思想范畴。
陶渊明在诗文中写到“固穷”的有六处:“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癸卯岁十二月中与从弟敬远》)“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饮酒》其二)“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饮酒》其十六)“谁云固穷难,邈哉此前修。”(《咏贫士》其七)“宁固穷以寄意,不委曲而累己。”(《感士不遇赋》)“斯滥岂攸志,固穷夙所归。”(《有会而作》)可见,坚守“固穷”,在陶渊明人生观中占有重要地位。他对古代能坚守"固穷"的人极为推崇。如《咏贫士》中的阮公、荣叟、黔娄、袁安、张仲尉、黄子廉六位贫士,《扇上画赞》中的八位隐士,《饮酒》中的伯夷与叔齐、颜回与荣启期,《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中的长沮与桀溺,《赠羊长史》中的商山四皓等,都是他崇拜的对象。在陶渊明看来,他们是不求功名利禄、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高土,也是他效法的榜样,正如他在《咏贫士》其二中所说:“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所以,“固穷”已成为陶渊明精神的寄托和支柱,是其为人处世的原则和标准。
“固穷”有个坚固的思想基石,这就是“道”,即儒家倡导的品德和节操。在陶渊明诗文中,曾多次出现"道"字,其义也因上下文表义的不同而有差别,其中不少就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的“道”,指常理;“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饮酒》其三)的“道”,指做人的道理;“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与“怀正志道之士,或潜玉于当年”(《感士不遇赋》)的"道",指治世之道;“总角闻道,白首无成”(《荣木》序)与“匪道曷依,匪善奚敦”(同上)的“道”,指儒家学说;“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饮酒》其十一)与“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咏贫士》其五)的“道”,指安贫乐道之道。所以,陶渊明坚守“固穷”又不是一味地追求“固穷”,而是以此保持纯洁的品德和节操,不因为求取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他特别崇敬孔子,熟谙儒家学说,诗文中引用儒家经典的地方很多,仅《论语》就有37处(见《朱自清古典文学论集·陶诗的深度》)。如“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中的"忧道"句即是《论语·卫灵公》中孔子的原话。他又化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正》)为“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咏贫士》其四),化孔子“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为“斯滥岂攸志,固穷夙所归”。因此说,陶渊明的“固穷”是以儒家所倡导的个人品德和节操为思想基石的。梁启超《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曾说陶渊明是“儒家出身”,“一生得力处都在儒学”。坚守“固穷”就是表现之一。
其实,陶渊明坚守"固穷"很不容易,内心的斗争很激烈。他虽然“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但是并没有完全放弃功名与富贵。对此,他也不隐讳。如他说:“岂忘袭轻裘,苟得非所钦。”(《咏贫士》其三)“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同上其五)如果说陶渊明一生的家庭生活是“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有会而作》),那么他一生的政治理想则为:少年时是“猛志逸四海”(《杂诗》其五),中年时是“有志不获骋”(同上其二),老年时是“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其十)。这说明,陶渊明有儒家的入世精神,如果有机会,他是不会死守“固穷”的。他的四次出仕主要是为了“大济于苍生”,但也有相当大的扶济自己“穷苦”、“家贫”的因素,如他在《饮酒》其十九中说:“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在《归去来兮辞》序中也说:“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但他毕竟又是个“苟得非所钦”的人,曾自称“好爵吾不萦,厚馈吾不酬”(《咏贫士》其四)。在政治腐败、门阀严格、官场黑暗、猛志难展的情况下,陶渊明对“饥冻虽切,违己交病”的体味是极其深刻的。他常常是怀着“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的忐忑不安的心态出仕,怀着"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同上)与“驷马无贳患,贫贱有交娱”(《赠羊长史》)的恬淡平静的心态归隐。可以说,陶渊明的一生是“贫富常交战”的一生,也是“竟抱固穷节”与“猛志固常在”相交汇的一生。
(二)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
“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孟子》,是老庄哲学的精髓。如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庄子说:“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庄子·应帝王》)在这里,“自然”即自然而然、自自然然,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天然,指万事万物没有人为因素的状态。
在陶渊明诗文中,“自然”一词出现四次,其义也随文而异。一在《归园田居》其一:“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个“自然”指自由无拘,与“樊笼”相对。二在《归去来兮辞》序:“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这个“自然”指天然如此,是一种自在的状态,是“质性”的具体表现,与“矫厉”相对。三在《形影神》序:“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极陈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释之。”这个“自然”指消除人生弊病的手段。“形”苦于人生短暂而想饮酒行乐,“影”苦于善名难立而求立善遗爱。“神”认为饮酒反让人短寿,立善没有人称誉,人总是要死的,应顺应自然,用不着自己多考虑。“形”的主张反映了陶渊明无可奈何的情绪,“影”的主张反映了陶渊明对当时社会善恶不分的认识,“神”的主张才是陶渊明的正面意见。四在《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又问听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答曰:‘渐近自然。’”这个“自然”犹如“天籁”,指一种审美标准。陶渊明认为“自然”的就是美的。由此看来,陶渊明的自然观与老庄的自然观不是没有关系。他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在诗文中有70篇用了《老子》、《庄子》的典故,共77处之多(见日本学者大矢根文次郎《陶渊明研究》)。朱熹所谓“渊明所说者庄老,然辞去简古”(《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六),也不是没有道理。�
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表现在诸多方面,这里主要谈三点:
其一,表现在道德修养上的“抱朴含真”。
“抱朴含真”即抱守自然的本性,不为外物所诱惑。《老子》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庄子·渔父》:“真者,精诚之至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王弼在《老子》二十八章注道:“朴,真也。”所以,“抱朴含真”重在表示一种素朴纯真的人性与心态,即至情至性的道德修养。这是陶渊明道德修养的准则,又是其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他说:“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智巧既萌,资待靡因。”(《劝农》)“夫履信思顺,生人之善行。抱朴守静,君子之笃素。”(《感士不遇赋》序)从此不难看出,陶渊明对“抱朴含真”、“抱朴守静”这一本色自然的道德修养的倾慕与追求。正因为如此,陶渊明对“真”、“养真”的重视便非同一般。它们在其诗文中也多次出现。如:“真想初在襟,谁谓行迹拘。”(《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连雨独酌》)“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所以,陶渊明始终能保持一种独立自由的心态和精神,即使入仕后也能不受拘束,甚至以舍弃官禄来守住这个“真想”。陶渊明讲“真”也讲“伪”。他说:“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感士不遇赋》序)这个“伪”与“真”、“朴”或说“自然”是相对的,也是陶渊明所不愿看到的。
其二,表现在生活道路上的“归园田居”。�
“朴”与“真”不仅要“抱”和“含”,而且要“养”,这就需要环境和条件。这环境和条件之于陶渊明,就是“衡茅下”,即远离污浊的官场与繁杂的尘世而“归园田居”。据日本学者堀江忠道《陶渊明诗文综合索引》统计,"归"字在陶渊明诗文中出现高达55处。除表达返归自然、归于空无之义外,有不少就是表达归居田园之义的。如“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归园田居》其三)“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兮辞》)“遂尽介然分,终死归田里。”(《饮酒》其十九)陶渊明在诗文中写到田园生活、田园风光的地方更多(详见后)。在他笔下,田园几乎就是自由自在、质朴纯真的所在,是与官场、尘世相对立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归园田居”就是归自然居。所以,当他退出官场而“归园田居”时,有一种“复得返自然”的轻松愉悦、如释重负的解脱之感。�
其三,表现在生死观念上的“纵浪大化”。�
陶渊明诗文中高频率出现的还有个可与“自然”通释的“化”字。它有时单独使用,有时与“大”、“万”、“乘”、“腾”、“凭”等结合使用,又总是与人的生死紧密相联。如:“目送回舟远,情随万化移。”(《于王抚军座送客》)“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己酉岁九月九日》)“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这是讲万物都处于变化之中,新陈代谢总是相因“寻绎”与“化迁”的,人的感情与生命历程也随之推移。“翳然乘化去,终天不复形。”(《悲从弟仲德》)“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形影神》)“形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戊申岁六月中遇火》)这是讲人的生命必将“乘化”而去,“我无腾化术”,死亡是“不复疑”的。可见,“化”是一种非人力能抗拒的规律。那么,人之于“化”又该如何呢?陶渊明说:“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形影神》)“既来孰不去,人理固有终。”(《五月旦作和戴主簿》)“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读山海经》其十)“余今斯化,可以无恨。”(《自祭文》)这是讲人有生有死,从生到死也是“化”,同样是一种非人力能抗拒的规律,所以有生之年当“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死亡降临之时当“无虑”、“不复悔”、“无恨”。在陶渊明看来,人“同物”一样都接受了“大块”之“气”的抚育(见《感士不遇赋》),也“同物”一样而“化去”。因此他说:“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挽歌诗》其一)“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同上其三)“同山阿”也是“同物”。由此可知,陶渊明既以“自然”的心态面对生死,又以“自然”来解释生死。�
陶渊明除将儒道两家思想融为一体之外,还有某些佛教思想因素。他与东林寺的慧远关系密切,在其诗文中偶尔也有类似佛教的词语,如“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归园田居》其四)中的“空无”。他对人生的参悟与佛教有暗合之处,但他从现实人生中寻求乐趣,而不真的相信来世,他的《形影神》就是反对慧远的报应说和形尽神不灭说的。所以,他又不是一个佛教徒。再者,陶渊明又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他追求一种人格美,将人生艺术化。《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作品就是这种人格美的写照,不为五斗米折腰、抚弄无弦琴、以葛巾漉酒等趣闻(见《宋书》本传、萧统《陶渊明传》),就是这种人格美的表现。
三、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的文学创作以诗歌的成就最突出,他历来是以诗人的身份被载入文学史的。他现存诗近130首,具有丰富的内容。
(一)、悲叹为官行役的劳苦,表达静念园林的思绪
陶渊明抱着“大济于苍生”和“口腹自役”的情志而“投耒去学仕”(《饮酒》其十九),但官场黑暗,他又“志意多所耻”(同上),“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不肯屈己奉人,因此,虽几经进退而终无建树。他为官行役没有欢欣,反感劳苦,总是身在行役而静念园林。这种一心处两端的境况,在他宦游期间所写的行役诗中得以充分表露。如《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二说:“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他是边做官边后悔:“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二)“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甚至赴任途中也是如此,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中,他说:
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陶渊明是为仕不能静心,归居又不甘心,心与形的对立,使他内心非常痛苦,也很无耐。这种对立与无耐,正显示了陶渊明不愿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他在《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中写道:
伊余何为者,勉励从兹役?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田园日梦想,安得久离析?终怀在归舟,谅哉宜霜柏。
有了这样的德操与心态,为官行役的劳苦,便可想而知。悲叹行役的劳苦是陶渊明之前行役诗共有的内容,而将为官行役之苦与静念园林之情合为一体,则是陶渊明行役诗所特有的。
(二)、描绘田园风光的恬美,抒写闲适自得的心境
在仕与隐的矛盾斗争中,陶渊明最终选择了隐,由对园林的静念化为了皈依的现实,心与形得到统一。描绘恬美静穆的田园风光,抒写闲适自得的愉悦心境,成为陶渊明田园诗的基本内容。他视田园为人生安身立命之所,是与黑暗现实、混浊官场对立的理想境界。如《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应作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首诗写诗人归田的原因和重返田园的愉快生活。诗人称官场为“俗”,称官场中逢迎应酬、钻营取巧为“适俗韵”,以“尘网”、“樊笼”喻肮脏无聊、束缚人性的官场,以“羁鸟”、“池鱼”喻误入官场的自己,可见诗人对官场的憎恶。归隐田园,正如笼中之鸟飞回山林,池中之鱼重返水潭,让诗人感到无比自由和愉悦。十余亩田地足以养生,八九间草屋足以托身。远处的村落与饮烟,近处的狗吠与鸡鸣,充满生机而又恬美静穆。人的本性在这至真至淳的境界中得到恢复。又如《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写心远世俗、欣赏自然的兴致和领悟。诗人归隐后闲适自得的心境,于采菊、见山、视夕、观鸟之间表露无遗。“采菊”二句历来为人击节赞赏。苏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东坡题跋》)王国维说此为“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人间词话》)。在这“境与意会”、“无我之境”中,诗人领悟了人生真正的意趣。所以能够如此,皆因“心远”尘俗。又如:“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这是写早春迷人气氛的。“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飚开我襟。”(《和郭主簿》其一)“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读山海经》其一)这是写夏季优美景致的。诗人就是在这种令人陶醉的田园风光中,品味着“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模拟江湖中游历事件是很多玩家关注的重点,本次就为大家带来了模拟江湖游历事件大全,也是游历事件属性加成汇总,非常全面的内容,想了解的朋友可以参考,希望能帮到大家。
几个最好的
玄武堂出身,因为表现出色,名字被记录在了玄武堂名人录里,评级为绝。(内功+2特征重甲)(重甲护体+500移动速度-12)
朱雀堂出身,因为表现出色,名字被记录在了朱雀堂名人录里,评级为绝。+14(外功+2特征云雀)(云雀攻击速度+10%连击概率+20%)
青龙堂出身,因为表现出色,名字被记录在了青龙堂名人录里,评级为绝。+14(外功+2内功+2特征执锐)(执锐外劲+12)
白虎堂出身,因为表现出色,名字被记录在了白虎堂名人录里,评级为绝。+14(外功+2特征陷阵)(暴击概率+15%闪避概率+10%)
第一次行侠仗义便被几个小流氓打成了重伤,为此沮丧了许久。-4(心情-20内功-1)(心情不美丽了可以补,外功就难喽)
喜欢在雨中练武,为此没少得感冒+1(体质-10外功+2)(追求极致攻击)
曾经被山贼抢去做压寨夫人,幸得同门救回。+3(魅力+20幸运-10)(你长的真好看)
门派南迁之前,曾因一些琐事被游世英责打。-4(减大师兄好感)(大师兄的好感不需要的)
曾经因为争风吃醋和同门大打出手,最后双双受到严惩。-5(魅力-10)
爱慕过桑梓村中的一个少年郎,只可惜对方心有所属。-4(魅力-10)
在本门学会武艺后,回乡挑战老家的一个恶霸,可惜恶霸武艺高强,力战不敌,只能逃回门派。-2(心情-20)
总是觉得自己的住处是整个门派最差的,为此颇有怨气。-2(可能是减忠诚或者心情)
和赤岸镇的算命先生交好,学了些算命的技巧,不过从来没算准过。-3(智慧+1幸运-10)(幸运应该是减少掉落装备,在家文官不太需要幸运加1点智慧还是很高的)
曾在赤岸镇的酒仙大赛上力拔头筹。-1(内功+2可能获得特征酒鬼)
(酒鬼管理-2行动力上限-1暴击概率+5%暴击伤害+10%)
游历中曾遇一少女遭难,本以为英雄救美之后当有美女投怀送抱,却不曾想被其骗走随身财物。-8(魅力-10智慧-2)(武将不需要魅力)
他记得当初自己只是想到街上打个酱油的,不知道怎么稀里糊涂的就被招进了门派。-1(特征天然呆)
(天然呆命中概率-5%闪避概率-5%全部角色对自身好感+20)(只是个打酱油的)
(这一个好感暂时不知道有什么作用)
曾经做过冯尘世一方的卧底,不过不知道为什么北方已经很久没来联系过他了。-3(冯尘世的信)(减忠诚)(有内鬼)
略知药理,曾经制作过泻药放入和自己有矛盾的弟子食物之中,以作报复。-1(医术经验+50侠义-30草乌一个)(我只是个做药的,侠义什么的不需要啊)(拉低门派平均侠义)(侠义底了进不了黑市)
游历江湖之时,曾经遇一黑店,若非同门警醒,怕已被做成人肉包子。-4(幸运-10)
跟着追随的内门师兄做过不少违背侠义和门规的事情,心里-直担心自己会不会被灭口。-5(侠义-20恐惧状态30天)(恐惧外功-2内功-2心情每天减少1)
几个比较坑的
曾在赤岸镇与几个泼皮斗殴,险些送命。-5(特征气血不足)
(气血不足气血-30%)
在门内账务房当过很长时间的差,经常熬夜处理账务,导致眼睛视物有些模糊。-4(智慧+1特征重度眼疾)(重度眼疾命中概率-20%)
曾经被一名用毒高手抓去当做人体试验,万幸在毒气攻心之前被一名过路的高手救出并治好。-8(体质-20)
门派南迁之前,曾有幸见识过师伯李尘霄演练师祖失传的惊鸿剑法残招.+3(外功+1)
游历江湖之时,时常为骗子欺诈,损失了许多财物。-2(智慧-2麻农玩具)
从一个重伤的江湖中人手中,抢夺过一本秘籍。-1(侠义-30寻常指法)
外门弟子们喜欢做各种排行榜,而他就身列其中,为月神宗五丑之一。-1(可能获得特征丑陋)(丑陋管理-3打断+5%击退+5%击晕+5%全部角色对自身好感-10)(ps这是要吓死人啊)
十分喜欢大殿内矗立的孔丘神像,经常为其擦拭灰尘。+3(知识+5)(知识主角获取途径不知道)
老家被一帮山匪洗劫,赶回去时家人都已不幸罹难。-8(心情-50特征苦命儿)
曾经在和一位江湖中人单挑时,被其驯养的数条猎犬围攻致伤。自那以后便深刻明白了一条江湖规矩,单挑是可以带宠物的。-6(特征腿疾)(腿疾外功-2)
门派南迁之前,接受过师叔张尘夕峨眉刺匕法的指点。+9(外功+1轻功+1)
门派南迁之前,因为公开与同门在门中讨论北朝武学被师父路尘风罚跪三日。+3(没有显示加什么)
点数高的
经常使用木槌阵打熬身体。+6(外功+3)
远远观看过一场南北朝军队之间的战斗,此后习武愈发勤勉。+9(内功+1外功+1轻功+1特征坚强)(坚强罡甲+2气血+50)
老家有四名恶霸,号称四大恶人,如今已尽数被其诛除。+13(侠义+20内功+2外功+2轻功+2)
出门在外,总能从某些隐蔽处发现一些秘藏宝箱什么的。+10
(幸运+20江湖之琴)
出门在外,总能遇到些稀奇古怪的事情。入门三个月,经历之丰富堪比别人三年。+10(外功+1内功+1轻功+1管理+1智慧+1)
夜巡之时,遇一白猿持木棍袭击,战不数回合后白猿退走。其后数日,每夜白猿都来袭扰。久而久之,竟从白猿处习得--剑法。剑法大成之日,白猿长啸离去,从此消失无踪。+12(外功+3内功+3)
自从某次喝了一口看似清澈的山泉导致腹泻多日之后,他喝水都必须烧开才喝。+8(体质+20)(20体质应该是加了100护体)(多喝热水)
几个月前,他还是桑梓村里普普通通的一个农民,现在已经是出手狠辣的江湖好手,手底下的人命不下十条。+12(外功+3务农经验+300)(大隐隐于村)
时常在赤岸镇-些地痞无赖所攒的赌局中连连得胜。+6(幸运+10特征赌徒)(赌徒暴击概率+20%闪避概率+10%伤害-10%命中概率-10%)
喜欢读书,在外门时赚不到多少钱,买不起书,他便厚着脸皮向内门师兄师姐们借书来读。意外的是,他居然因此收获了师兄师姐们的好感。+10(智慧+3所有人好感+10)
在某次门派内比中拔得头筹,获得把宝剑,一件宝甲。+10(外功+1内功+1轻功+1锁子甲玉衡剑)(两个蓝色品质的装备)
武学悟性惊人,可以轻易判断出他人武功的缺漏之处。+7(智慧+2功守道)
游历中在某处密室发现一红色按钮,当时未敢按下,后来再寻却已不见+4(特征审慎智慧+1)(审慎侠义+5智慧+3行动力上限-1)
擅长雕刻,会拿溪流里捡到的小石头雕刻成各种小玩意,大都赠送给了同门。+7(雕刻经验+100特征大方铜牛)
在后山时救助了一只野猴,野猴出于感激,便一直追随在其身边。+8(特征猴追随)
在掌门从赤岸镇返回门派的过程中,拼死断过后,侥幸存活。也正因为此事一直颇受门内重视。+8(管理+1内功+1所有人好感+30)
同样是门派武学,由他使出来总是要好看一些,观之飘飘若仙。+14(魅力+40)
曾经去江陵府的某个武馆里当过一阵子的兼职教头。+8(外功+1内功+1轻功+1管理+1)
在门派擂台创造了十三连胜的记录。+6(外功+1内功+1轻功+1)
本想参加比武大会,结果意外参加了比武招亲,顺势娶回了-一个美娇娘。+10(特征贤内助)
某次行走江湖之时,霉运不断,最终遭遇身无分文的窘境,只能把随身兵器当了,换了些盘缠返回门派。+4(幸运-5典当票)
(可能在当铺赎回来)
因缘际会之下,卷入了一场南北朝军队的战斗,最终协助南朝军队获得了胜利。+8(外功+1内功+1轻功+1队征铠甲)
时常独自一人离开门派去执行任务。+4(轻功+2特征独立)
(独立-更少的社交行为智慧+1)
由于轻功出众,眼力又佳,门派内涉及到跟踪以及暗访的事宜总会找他出手。+8(轻功+2探查经验+200)
在一场公平对决中,击败过成名多年的武林高手。+12(外功+3内功+2轻功+2)
在后山见过-只鹬的嘴被--只蚌用蚌壳夹住,二者皆动弹不得,于是他收获了一顿老蚌鹬肉汤。+4(幸运+5内功+1)
在江陵府抓住过一个杀人狂魔,从而声名鹊起。+8(侠义+10外功+1内功+1轻功+1)
外门考核时,他偶尔会帮人代考,借此收取费用。+5(外功+1智慧+1资金+25)
由于表现十分出众,还是外门弟子的他被奖励获得了一次在木人巷的修炼机会,此次修炼他的表现甚至超出了一些内门弟子。+6(外功+3)
喜欢游历名山大川,总能从山水之间获得一些感悟。+4(智慧+1内功+1)
人生中最困难的时候,就是某次远行中与同门失散,迷失在大山中的日子了。足足一个月之后,他才走出那处山林。+6(智慧+1外功+1轻功+1)
在江陵府抓住过一个杀人狂魔,从而声名鹊起。+8(侠义+20外功+1内功+1轻功+1)
在江湖游历时犯了些事,被官府抓捕并囚禁多日,直到门派想办法将其救出。+4(幸运+10)
门派南迁之前,曾随师兄路含章捣毁-窝北朝流寇。+7(外功+1内功+1轻功+1)
后山深处有一瀑布,他经常坐在瀑布底下,一边冥想,一边承受水流冲击。+6(内功+3)
先前跟随的内门师兄十分好战,凡事都喜欢用刀剑解决,因此他如今也算得上身经百战。+6(外功+1内功+1轻功+1)
交情最好的两个同门都在某次战斗中阵亡了,为此十分伤心。+2(心情-20同门遗物)(队友祭天)
十分喜欢大殿内矗立的神农神像,经常为其擦拭灰尘。+3(体质+5)
在某地客栈住宿,曾遇美妇投怀送抱,未能抵挡诱惑,从而遭遇仙人跳被骗了不少银钱。-8(智慧-3特征好色之徒)(好色之徒侠义-20外功-1内功-1轻功+1)
时常调戏门内的女弟子。-4(特征好色之徒)
某次远行之时,迷失在一处丛林。由于补给耗尽,饥恶之下吃了一一些不知名的野果,随后昏迷了数日,幸亏同门不弃,合力将其带出了丛林。-8(体质-20)
加各种技能的事件比较多
一般看事件就能猜出加哪一种技能看点数就能猜出加多少经验
游历江湖之时,时常遭遇骗子,初时还会被骗,现已练就-双火眼金睛,一眼就能识别骗子。+6(智慧+2探查1)
在辨析矿石时,有一双慧眼,能精准判断出藏在石皮下面的矿石和宝石。+6(采矿经验+100探查经验+200)
时常会去给桑梓村的小乞丐送去些吃食。+2(侠义+10厨艺经验+50)
耳聪目明,因而时常被门派委以巡山之责,期间共发现并抓捕过3个可疑人士。+5(轻功+1探查经验+150)
在账务房办差多时,能将亏空的账目做的花团锦簇,天衣无缝。+8(智慧+2术算经验+200)
懂得一些机关之术,门派在修筑防御工事和陷阱时,他都会参与。+5(智慧+1工匠经验+150)
擅于养鱼,在稻田里养殖稻花鱼的提议就是由他提出的。+5(智慧+1务农经验+300)
喜欢农事,最大的心愿就是有一天能在师范田里作为农师教导其他弟子耕作之道。+12(外功+1智慧+1务农经验+500).
常与桑梓村村民交往,学了一口地道的本地话。+4(交涉经验+200)
曾帮着赤岸镇的铁匠师傅做事,却意外被烈火灼伤面部。+3(工匠经验+150特征丑陋)
门派南迁之前,曾跟着常安泰师兄一起念过书。+4(智慧+1术算经验+100)
曾在赤岸镇上见识了一位画师绝妙的画作,甚有启发。(智慧+1作画经验+100)
因为经常为了门派的各种事情跑来跑去,和本地的许多商人权贵都混了个脸熟。+5(智慧+1管理+1交涉经验+50)
游历中在某处秘境见识过可自由活动的机关傀儡,顿觉大开眼界,此后便开始琢磨机关一道。+4(工匠经验+200机关傀儡道具)(就是一个玩具没作用)
游历江湖之时,时常靠着演练门派武学,赚些盘缠。+6(表演经验+200)
时常为门派执行打探消息的任务,喜欢扮做乞丐模样来做伪装。+6(轻功+2乞讨经验+100)
偶尔在桑梓村树林里转悠,得以识了些草本。+2(采集经验+100)
经常参与开垦新田地的差事。+4(外功+1务农经验+100)
特殊
在某个南北战场上救助过一名伤兵。+0(伤兵的感谢信)
曾在赤岸镇上遇上一位濒死的药师,获传其数十年积攒的药材,虽然也没多少的样子。+4(随机药材三个)
十分崇拜孔夫子,最大的愿望是去鲁地夫子庙看看。+3(智慧+1知识+5)
平生做过最恶劣的事是:靠着欺诈的手段,私吞过某个同门的抚恤金。-2(侠义-30资金+20)
身上携有一枚家传古玉,十分爱惜。+2(鄱阳环佩)
游历江湖之时,偶然获得过一张藏宝图。+1(藏宝图)
游历中偶然发现了一-处XXX遗迹,但他并没有将这一发现告知门派。-1(获得XXX遗迹地图)(遗迹通用)
被某个同门诬陷过,从此对所有人都心怀警惕。-5(特征猜忌)(猜忌侠义-10对全部角色好感-20)
经常梦到掌管幸运的神灵阳城找他喝茶。+4(幸运+20)
喜欢上了一名瓦舍的优伶,如今最大的愿望就是赚足够多的钱为其赎身。+2(资金+50雕纹同心锁)
门派南迁之前,常常帮师兄路含章传书给师姐李元菱。+2(大概加好感吧)(看不出还是个月老)
游历江湖之时,救得一名落魄书生,书生十分感激,便送了一些自己的文稿给他。+1(文稿)
门派南迁之前,与师叔冯尘世的弟子常常发生口角。(大概是加忠诚)
在江湖游历时犯了些事,被官府抓捕并囚禁多日,直到门派想办法将其救出。+1(侠义-10)
祖上有人从事过古玩生意,因此对这一行当有些了解,时常会去江陵府街市淘一些便宜的古玩。+2(彩陶)
擅于设置陷阱,靠此技艺杀狼捉熊都不在话下。+2(随身陷阱)(随身陷阱杂物定身概率+7%)
门派南迁之前,曾是张尘夕的弟子,后来被路尘风收归门下。+2(加忠诚吧)
门派南迁之前,与师叔冯尘世的弟子时有殴斗,得了不少伤口。+3(外功+1可能加忠诚吧)
没当门派有事发生,他总是那个最先出来挑事的刺头。-3(我想应该是减好感)
经常主动去清扫先掌门路尘风的墓碑。+3(可能加忠诚吧)
游历之时猎杀过只不知名的猛兽,并将兽皮制成一件贴身内甲。+2(军伍皮甲)
喜欢梅花,时常在后山栽种梅花树。+2(暂时不知道什么作用)
喜欢听志怪传奇故事,-有空闲就会去茶楼听说书先生说书。+2(知识+5)
常在桑梓村酒家逗留,染上了嗜酒的恶习。-4(获得特征酒鬼)
跟桑梓村的一个奇怪大叔交好,常常跟他喝酒掰手腕子。-2(外功+1特征酒鬼)
曾经被一名同门陷害,被关在地牢里数月之久。-4(体质-10)
门派南迁之前,常随师兄魏疏来往山下购置杂物,捞过不少油水。+3(资金50)
有个武功高强,势力庞大的仇家,自觉报仇无望,因而十分颓废。-5(特征悲观染血的布帛)
曾经因为争风吃醋和同门大打出手,最后双双受到严惩。-5(魅力-10)
游历中曾遇一少女遭难,本以为英雄救美之后当有美女投怀送抱,却不曾想被其骗走随身财物。-8(魅力-10智力-2)
门派南迁之前,曾帮小师兄岑梁偷偷下山寄送信文。+1(可能加岑梁的好感吧)
李播是唐中期著名诗人,白居易曾称赞其“动笔诗传鲍谢风”。但谁能想得到当这位官居蕲州刺史的大诗人遭遇剽袭者后,居然演义出了一段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这天,李播微服在蕲州的一条古玩街上闲逛,被一位卖诗卷的书生吸引住了。李播走了过去将诗卷拿起,顿时脸色大变,问:“此诗卷是你所作?”
书生傲然道:“正是,请赐教一二。”
李播合上诗稿,上下打量着书生说:“即是你所作,那你信不信我能将此诗卷内的所有诗作,全部背诵下来?”说完不待书生开口,便一字不错地背诵了好几首。
书生惊得目瞪口呆,好久才脱口叫道:“莫非是你写的?”李播点了点头说:“正是。在下李播,敢问阁下尊姓高名?”书生吓得脸立时变了色,二话不说,撒腿跑了。
李播也没追究,看着诗稿,突然长叹了一声。所谓“文坛纳卷跳龙门”,原来,唐时学子赶考时,都要把自己的诗歌写成卷轴,当成敲门砖,进呈给达官贵人,期望先获得名声,帮助自己科考成功。可这么多学子的诗卷,怎么可能都被人家保存?所以许多诗卷就落入了民间被贩卖。如此一来,诗的原作者就没人知道了,除非他成了名或当了官,比如李播。
如今,李播眼望着当年诗卷如此滑稽地又回到自己手中,正感慨间,却见书生又跑了回来了,小声道:“刚才走的匆忙,忘告诉大人了。此诗卷已被我卖了好几年,几乎半个大唐的人,都认为是我所作。所以我怕大人一时糊涂,揭露了真相,那时大人可就有‘强取豪夺’的嫌疑了。”
“什么?”李播差点没蹦起来,“我是原作者,怎成‘强取豪夺’了?”书生嘿嘿一笑说:“小人只是江湖中人,一张大嘴上欺天师,下骗鬼神。而大人已为官多年了,难道就没有对头?大人细想,若咱俩为几首诗歌闹将起来,会是什么结果?敢问是大人前程重要,还是诗词重要?所以大人,我看你就成全了我吧。”李播听完顿时傻在原地,思前想后了半天,长叹一声把诗稿塞回到书生手中说:“也罢,成全你了。”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
就这样,一晃三个多月过去了,李播几乎都要忘掉这件事了。这天处理完公务后,李播又微服来到那条古玩街上,还没走几步,一位老汉突然横在李播身前,盯住李播急切地问:“卖诗卷,我卖诗卷。听清了没有?我卖诗卷。”李播愣住了,想了想问道:“可否是李播的诗卷?”老汉“哎呀”一声,拉住李播的手叫道:“谢天谢地,可算等到了。你就是算命先生说的那位贵人,你可要帮我啊,不然我就活不下去了。”
李播差点没趴地下,正要问怎么回事?老汉强拉着李播来到路边的一个小酒馆内,点上两盘小菜,一壶酒后,就说了起来。原来,老汉是城外高平村的,村内有个无赖,看上了老汉的丫头,非逼着成亲,老汉惹不起,只得带着丫头躲进城内投奔亲戚,可总躲也不是办法。老汉很郁闷,也是“病急乱投医”就找了位算命先生给算算。算命先生听完后,先大骂了无赖一通,然后提笔画了张画,点着画中人告诉老汉,你啊,在城东古玩街上等这位,见面你就对他喊:卖诗卷。只要这人问:可是李播诗稿,那你这事就没问题了,因为他是你命中贵人。
李播听完,就猜到是那位假书生捣的鬼。眼见老汉如此虔诚,不忍拒绝。于是叫酒保拿来笔墨,把自己的地址写上,交给老汉说:“这里需要一个丫鬟,你将女儿送去。到时候自会明白。”说完也不吃喝,硬替老汉付过酒钱后,便回到府内告诉管家,若有人手持我的字条送女儿来做丫鬟,你就收留。并告诉来者,此为刺史府。
果然,两天后管家回禀,丫头收下了,已把话告诉来人。李播点了点头,心说:假书生必是知道我习惯微服去那条街上淘些古董,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不去了还不成?可哪料李播虽不去了,假书生却找上门来了。
这天,李播正在院内赏花,突然就听门外一声一声地叫喊:“卖诗卷,卖诗卷!”
李播皱起了眉,转了转眼,让管家去把卖诗卷的人叫进来。不一刻管家带着一人进来了。李播定睛看去,差点没笑出声来――正是那位假书生,如今一身道士装扮。
“本官料定会是你。”李播道,“你又耍什么花样来了?”假书生嘿嘿一笑说:“贫道也料定大人定会见我。此番前来,贫道是替位真才子纳诗卷!”说完假书生从怀内拿出一沓黄符,交给李播。
李播接符在手,诗歌写在黄符背面,果然文采飞扬,不禁脱口叫道:“好诗,不知是哪位所作?不会又是假的吧。”
假书生哈哈大笑了起来,说:“前些日做半仙,一时气愤救了老汉父女。如今装道士却没想到又偶遇秀才……”
原来,假书生嫌算命那活儿太枯燥,于是就装扮成道士模样,跑到洞庭湖边,吹嘘自己能降妖抓鬼的混饭吃。这天他正叫呢,就见一位秀才失魂落魄地走到洞庭湖边。假书生大嘴一咧说:“列位,看到那位秀才没有?如今他正被勾锁鬼锁住命门,就要大祸临头啦。”
可怪了,假书生话音刚落,秀才果真“扑通”一声跳湖了。众人慌忙跑过去,把秀才搭救上来。假书生也跑了过去,得意洋洋地说:“怎样?贫道说对了吧。实不相瞒,贫道乃开国神算李淳风之后世徒孙,不但能降妖驱魔,还前知三百年,后知三百载……,”
“仙道救我!”假书生还没吹完,秀才就蹦了起来,“求仙道指点迷津,看看弟子此生可有功名?”假书生偷瞟了眼众人,又看了看落汤鸡一样的秀才说:“是不是此次科举未能如愿,愧对家乡父老,才行此短见啊?”
秀才垂泪点头。假书生嘿嘿一笑,从怀内摸出几张黄符说:“无妨无妨。你如今被勾锁鬼锁住命门,只需将你的诗歌,挑几首最好的写在此符上。然后贫道引文曲星法力,降服勾锁鬼。从此后你就一路运开,功名如探囊取物了。”
秀才慌忙讨来笔墨,将几首诗写在符的后面。假书生把这些符贴在秀才脸上,让秀才闭眼。自己装模作样地做法,然后取下符,让秀才告诉自己住址,说十天内,必有贵人邀你登堂入室,助你博取功名。
李播听到这里再也忍不住了,哈哈大笑着说:“真是狂生。你就不怕秀才是个蠢货,被我拒绝吗?”
假书生嘿嘿笑道:“我早已让人看过了。若是蠢物,还管他作甚。”李播点了点头说:“好,你把此人的地址给我,我明日就令人请他入府。”
假书生慌忙将地址写上交给李播后,突然脸色凝重了起来,躬身对李播深深一礼说:“大人休问我来历。我只知此生幸遇大人,实为我天大造化。如今缘尽业满,贫道就此告别,后会无期。”
李播点了点头说:“即如此就不问了。”说到这拿出一锭大银,“拿着吧,恐怕以后用得上。”
哪料假书生却嘴一撇说:“不必。实话告诉大人,江陵卢尚书,乃是我亲表舅,我这就要到他那里去,从此后安心读书,再也不放荡红尘了。”
“什么?”李播差点没蹦起来,“江陵卢尚书,那是我亲表舅啊。怎又成你的了?”
“怎么会昵?”假书生也傻了,瞪着俩小眼看着李播,“真是太巧了,这个……大人啊,诗卷你都让给我了,何不好人做到底?这个亲表舅也就让给我吧。”
李播哈哈大笑了起来说:“一派胡言!”说完,把银子塞到假书生手中,“你虽轻狂放浪,却也算是心善、仗义之人。只是以后不要再信口雌黄,须知李播只一个,还是从此后安心生计,本分生活为好。”
假书生不好意思了起来,点了点头,对着李播又是深深一礼后离开了,从此后果真踏踏实实的过起了日子。而“假书生纳卷会李播”这件事,作为李播的一段奇特轶事,也被记录在《唐诗纪事》中,供后人笑谈至今。
书生
算命先生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陶渊明的生平、算命先生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