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九九重阳节是干什么的重阳节有什么典故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重阳节过去又称登高节、重九节、九月九、茱萸节、菊花节等。习俗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阳糕等。现时我国将九月初九日定为敬老节。
九九重阳节习俗:
1.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起源荒诞,随着岁月的流逝,迷信的色彩已逐渐淡薄,登高已不再是为了躲避灾难,而成为人们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之一。九月九日,正是秋高气爽、山青云淡的时节。此时登高远眺,使人心旷神怡,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如今有许多地方都在这期间举行登山会。
2.赏菊
九月初九,也正是菊黄蟹肥时。菊花一团团、一簇簇,竞相开放,千姿百态,非常逗人喜爱。人们喜爱的不仅仅是她美丽的容颜,更值得称赞的还是菊花刚强的气质。在深秋的冷风中,唯有菊花争奇斗艳,使秋日多了生气,多了艳丽的色彩。也正因如此,赏菊的风俗一直保留下来。在萧瑟的深秋,一些地方的公园里还举办菊花会、菊展,那一派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情景,吸引着众多的游客。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3.饮菊花酒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由屈原的《离骚》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吃菊花的风俗早在战国时就已有了。后来,饮菊花酒又被附会上神话色彩,说饮菊花酒可以躲避灾难。菊花在秋日冷霜中开放,气味芬芳。人们认为它是延年益寿的佳品。在菊花含苞待放的时候,人们便将花蕾茎叶一起采摘下来,和黍米一起酿制,等到第二年九月初九重阳节的时候才开坛饮用。
4.插茱萸
插茱萸的习俗起源很早。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药用植物,有益于内脏。晋朝的时候,人们就已认识到它的药用价值,并开始种植。重阳时节,人们折下茱萸插在头上,据说这样可以抵御寒冷,躲避灾难。
5.吃重阳糕
重阳糕是重阳节的应时食品,就如同元宵节吃元宵,中秋节吃月饼一样。重阳糕是用面粉加上枣、栗子或其它干果蒸制成的,上面插有小彩旗。明清的时候,人们吃重阳糕颇有讲究,还伴有一个小小的礼节。在九月初九这日清晨,长辈们将重阳糕切成薄片,放在未成年子女的额头上,口中还祝福道:“愿我的孩子事事皆高。”这是取“糕”与“高”同音,表达了人们对儿女的殷切祝福。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天,登高吃糕,也就象征着未来的日子步步皆高。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九九重阳节作文400随便写就说老一辈告诉你一些重阳节的习俗:比如登高赏菊吃重阳糕在吹吹传说什么的~比如登高的由来:说是很早以前,有个庄户人家住在骊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过得也不错。
有一天,这家主人从地里回来,半路上碰上个算卦先生,因为天快黑了,这先生还没找上歇处。
由于主人家里很窄,只有个草棚子房,于是就在灶房里打了个草铺,让妻子儿女都在草铺上睡,自己陪着算卦先生睡在炕上,凑合着过。
第二天天刚亮,算卦先生要走,庄户人叫醒妻子给先生做了一顿好吃喝,又给先生装了一袋白蒸馍。
算卦先生出了门,看了看庄户人住的地方,叮咛他说:"到九月九,全家高处走。
庄户人想,我平日没做啥怪事,又不想升官,上高处走啥呢?但又一想,人常说算命先生会看风水精通天文,说不定我住的地方会出啥麻瘩。
到了九月九,就到高处走一走吧,全当让全家人看看风景。
到了九月九,庄户人就带着妻子儿女背上花糕香酒,登上骊山高峰去游玩。
等他们上山后,半山腰突然冒出一股泉水直冲他家,把他家的草棚子一下子就冲垮了。
不大功夫,整个一条山沟都被泡了。
庄户人家这才明白算卦先生为什么让他全家九月九登高。
这事传开后,人们就每逢夏历九月九,扶老携幼去登高,相沿成俗,一直流传到今。
800字轻松搞定~!
我为爷爷奶奶做件事九九重阳节的 650字作文赏菊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
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
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赏菊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举办大型的菊展。
菊展自然多在重阳举行,因为菊与重阳关系太深了;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
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俗的组成部分。
宋代《东京楚华录》卷八:“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
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
无处无之。
明代,在《陶庵梦忆》中记载有:“兖州绍绅家风气袭王府。
赏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灯、其炉、其盘、其盒、其盆盎、其看器、其杯盘大觥、其壶、其帏、其褥、其酒;其面食、其衣服花样,无不菊者夜烧烛照之,蒸蒸烘染,较日色更浮出数层。
席散,撤苇帘以受繁露。
”清代赏菊,如《燕京岁时记》:“九花者,菊花也。
每届重阳,富贵之家,以九花数百盆,架度广厦中前轩后轻(轩轾,车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轩,比喻高低优劣),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
四面堆积者,曰‘九花塔’。
”在《清嘉录》中记苏州赏菊活动说:“畦菊乍放,虎阜花农,已干盎(古代腹大口小的器皿)百盂担入城市。
居人买为瓶洗供赏者,或五器七器为一台,梗中置熟铁丝,偃仰能如人意。
或于广庭大厦堆垒千百盆为玩者,绉纸为山,号菊花山。
而茶肆尤盛。
”另如《金瓶梅》、《浮生六记》等书中也有赏菊之记载。
至今,重阳节期间,各大公园也仍组织大型菊展,并将菊缚扎成各类动植物,人物等造型,十分美观。
登高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
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登高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
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
据《晋书》中《孟嘉传》载,九月重阳这天,晋朝大司马桓温及参军大将孟嘉等人登上龙山(今湖北江陵县西北的一座山),孟嘉观赏山景,连帽被风吹走也不知道。
桓温叫人作文笑他,他也不示弱,作文答辩,一时传为佳话。
南朝时,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载一个神异的故事: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游学,费长房要他在重阳这天让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系臂,并登高,饮菊花酒,才可免祸。
桓景照办了,才逃脱灾祸。
这个故事,生动地反映出重阳时人们的避邪除灾心理。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
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
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
”记隋代风俗,已与后世近似。
在南宋的《梦粱录》卷五载:“日月梭飞,转盼重阳。
……是日‘孟嘉登龙山落帽,渊明向东篱赏菊’,正是故事。
”南宋韩元吉《水调歌头·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负菊花开。
试寻高处,携手摄展上崔嵬。
放目苍崖万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
古寺倚修竹,飞槛绝尖埃。
”描写了重阳赏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
明清时,北京地区登高颇盛,《燕京岁时记》云:“京师谓重阳为九月九。
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提壶携楹,出都登高。
南则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烟树、清净化域等处,远则西山八处。
赋诗饮酒,烤肉分糕,询一时之快乐也。
”不论文人百姓,都喜欢登高后在山上野餐、烤肉食用。
有些贵戚富家则带上幕帐、烤具、车马、乐器,登高台、土坡,架起幕帐、桌椅,大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并唱戏奏乐,听歌看舞。
如清末慈禧太后,每年重阳于北海东的桃花山登高、野餐、烤肉,并架蓝布围障,防止闲人偷看。
在玉渊潭钓鱼台等处,也集中了不少登高之客。
故宫御花园里也有登高之山。
又如广州地区,游客多于重阳登上白云山,饮酒赋诗,热闹非凡,影响至今。
在上海,附近无山丘,便把沪南丹风楼及豫园的大假山作为登高雅集之所,也很热闹。
至民国年间干脆又登二十四层高的国际饭店。
而近代的北京香山、山东的牛山、江西南昌的滕王阁等等,也都是登高胜地。
尤其是滕王阁,因了唐代王勃于重阳节时在阁上写出千古名文《滕王阁序》,更闻名天下。
至于湖北江陵龙山上的纪念晋代孟嘉落帽的落帽台古迹,也吸引着许多游客。
由于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有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
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
”这也是一个颇有诗意的名称。
关于登高习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一说可能源于古代对山神的崇拜,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
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前往山上游玩,以避灾祸。
或许最初还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来才逐渐转化成为一种娱乐活动了。
(古代认为“九为老阳,阳极必变”,九月·九日,月、日均为老阳之数,不吉利。
故而衍化出一系列避不祥、求长寿的活动,并非如魏文帝曹丕所称九为“宜于长久”之数。
这是明...
九九重阳节800字作文,给奶奶的一封信一个值得爱的人,肯定是一个懂得爱的人;一个懂得爱的人,才会有一颗善良的心和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佳节。
秋高气爽,人们登高,可强健体魄,调剂身心;是发扬我国传统孝道和报本思源的美德。
我的奶奶今年已经快8旬,但还是一直为我们操尽了心。
奶奶的脸已布满风霜,无情的岁月在她的眼角和前额,深深地刻下一道道细细的皱纹,且在那稀疏的头发上,铺上了一层层透亮的白霜。
而长年累月的操劳使这双手已不再细腻,结出厚厚的老茧!在小时候,爸妈为了养家,工作经常要加班,就把我托付在了奶奶家。
从小,我觉得奶奶的话好多,好唠叨,我上了幼儿园,她总是千叮咛、万嘱咐。
想不到上了小学,还是喋喋不休,要注意交通安全、和同学和好、要听老师的话……不管风吹雨打,放学时,您总是出现在我的视线里,这么多年来,为我遮风挡雨。
奶奶不认识字,可经常要我把做完的作业拿给她看。
她戴着老花镜,有时把我的作业都拿反了,还郑重其事地看着,她主要是看括号和横线有没有填上字,看完还不断自言自语地喃喃,好,好!而在家里,奶奶总是不让***这不让***那,总是说:“小孩子家家的,学好你的课本知识,这些我来就好啦,去去去,快去做你应该做的事!”而现在我也学会了顶嘴:“什么啊,什么小孩子家家的,课本的我会了,你不让我做,我就偏做!”就这样和奶奶杠上了。
后来,奶奶拿我没办法,就和我抢着家务活,可我做家务还没几天,就没有坚持不懈的精神了,而奶奶,却开心极了。
奶奶每天在忙碌着,每当我一放学,她都给我准备可口的点心,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我。
半夜怕我着凉,经常起来给我盖被子。
奶奶喜欢看闽南语频道,可我作业一做完,总是抢着遥控器,看我喜欢看的猫和老鼠的卡通片,没有体会奶奶的感受。
随着年轮的增长,我心更上一层楼,奶奶的爱,让我学会了做人,明白了学习的目的。
当然,感恩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也要付诸行动。
奶奶喜欢喝茶,我每天将为她沏一壶香飘四溢的茶,为她那被岁月压弯的脊梁,揉揉背!学习上,用优异的成绩来感恩。
在生活中,奶奶教会了我许多,这么多年来,是您教会了我生活的常识!奶奶,您生命的秋天,是枫叶一般的色彩,不似春光胜似春光,时值霜天季节,却格外显得神采奕奕。
在重阳节之际,祝:奶奶您重阳节快乐,健康长寿!...
"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这篇文章怎么写?快!在这金秋送爽的日子里,在北京香山红枫似火的日子里,九九重阳来了,第17个老人节来临了。
在2004年10月21日,我们还着崇敬的心情,来到了敬老院。
一来到了那里,我们就被一种莫名的气息所吸引。
一位身穿着红色衣服的阿姨,正在热烈地召唤我们,一听到是为老人们做事,阿姨马上叫楼上、楼下的老人们,一同集合在会议厅。
当我们走进去时,一张张纯朴的脸对着我们,有多少眼睛看着我们。
我们坐好,有几位已落下了激动的眼泪。
联欢会式的祝贺会开始了。
第一个上场表演的便是我们。
我们给大家唱的是一首老歌,《外婆的膨湖湾》。
当我们饱含深情地歌唱时,老师用掌声带领着老人们,有节奏的声啊,是他们激励我们放出声音,唱者,唱着。
到快结束时,我被这种真诚的掌声所感染,声音唱不起来,只记得我哭笑不得。
……联欢会结束了,我们的行程也过去了一大半,我和叶子乘这机会访问了院长。
经过我们的了解,我们知道了,新河镇建敬老院已有10年了,从1993年开始,建造了1年,1994年正式工作,从那年开始,敬老院从空无一人到客房满,它迎接了一批又一批孤寡、无助的老人,让老人安享晚年。
其中,还有一年,为了扩大敬老院的需求,特别集中金钱,又建了一座,满足老人需求。
院长还特别告诉我们,在老人能安享晚年的背后,不仅是敬老院在无声无息的照顾他们,还有***的支持,镇府的关怀下,老人的吃、穿、用,才能照顾的这么好,才能让老人玩的开心,用的放心。
对了,昨天,镇府还特地送来了一卡车的东西,什么牙刷、牙膏、油等等。
每年,老人们还可以穿到一件新衣服,镇府关心的多么体贴呀!我问:“阿姨,那这几年,你照顾这些老人重点在那里?”阿姨回答:“主要在于衣食住行,每天,饭菜有荤有素,也不是单单荤,单单素,一般荤素搭配,两荤一素吧。
在每个节日里,我们会加点4、5个菜,来过节,一般都是3、4个吧。
而且每个老人都很节约,吃多少,就拿多少,一点都不浪费掉,剩菜剩饭,能吃的吃下去,不能的就放到下次吃。
反正,老人过得开心,我们也高兴,也有一种成功感。
”啊,一次行程就这样结束了,当我向老人挥手再见的时刻,我充满了敬意,充满了对敬老院的喜爱。
一个能让老人安享晚年的地方,不过于敬老院。
随着世纪的改变,党中央的号召,老人们有了新住所,敬老院也慢慢地开阔了视野。
明年,新河敬老院又要上一个台阶,第3个敬老院就要出炉了,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消息。
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老人每一位少先队员都盼着,等待着这一天吧。
啊,敬老院爷爷奶奶们,我们被你们的精神所感动,我们爱您。
重阳节作文400字一块重阳糕,一束鲜花,一句祝贺语……这些都是重阳节必备的东西。
然而今天在我家中,没有鲜花,没有重阳糕,却依然回荡着亲情的暖意。
今年的重阳节不知不觉已经来临了。
那天我来到学校,同着对我说:“今天是重阳节哎……”我这才发现,重阳节已经到了。
回到家里,我第一眼就看见了正在炒菜的奶奶。
我想去向他祝贺,可是话还没说出口就收了回去。
我有些不好意思,又有些紧张。
终于等到了吃饭的时候,奶奶在端菜,我鼓起勇气,终于说出了那句早已练了数百编的话:“奶奶……”不知怎么的,我突然变得吃口起来。
“怎么了”奶奶问。
“今……今天是重阳节,祝您节日快乐。
”我终于说出了那句话。
“谢谢。
”奶奶说。
虽然只有三言两语,但仍然充满了亲情。
奶奶的语气虽然很平静。
但我能看出她其实很高兴。
吃饭的时候,奶奶的话很多,还一个劲儿地叫我吃菜。
我也特别兴奋,不止是为什么。
晚饭后,我会房做作业。
我记得奶奶和爸爸在外面窃窃私语,还不时传来爽朗的笑声。
我好像隐约听到奶奶说:“……这孩子真的长大了……”
有关重阳节的优秀作文重阳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一首是杜甫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
重阳节的习俗有很多,最有名的就是:赏菊花、饮菊花酒、佩茱萸、登高等。
重阳节又叫老人节。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有着长长久久的寓意。
因此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
关于重阳节还有一个传说:很久以前,汝南县有个人名叫桓景。
有一年汝南县来了一个瘟神,每年都会出来散布瘟疫,危害人间。
他就决定前去拜访一个神仙。
找到了神仙的仙居。
神仙知道他来拜师学艺所以就开始教他降妖。
九月八神仙对他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神又要出来害人,杀瘟神的方法并且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说完,就把桓景送回了家乡,回家后桓景把仙人的话告诉村民,第二天瘟神果然来了,桓景照着神仙的方法杀死了瘟神。
祝大家重阳节快乐
2017年九九重阳节尊老敬老的作文怎么写今天是一年一度的重阳节,也是“老人节”,为了表示我们对老人们的敬爱,所以学校开展了一次活动,就是到我们学校附近的一所老人院去为里面的孤寡老人门一起庆祝重阳节,为他们献爱心。
这次活动可隆重了。
由全校师生一起去庆祝。
一路上少先队的队员们吹着号、打着鼓。
这声音震耳欲聋,仿佛它那小小的鼓点还表现不够它满腔的喜悦。
我是一名摄影小记者,我用那小小的照相机跑前跑后的为他们留下了许多精彩而美好的瞬间。
不一会儿随着这雄伟的声音,我们来到了敬老院。
敬老院里面的爷爷奶奶们都用一张张慈祥的笑脸接待我们。
随后,我们就开始表演节目了,首先是一年级的唱歌表演;二年级的朗诵……节目就这样顺利的进行着,时间也一步步推移着。
活动结束了,我们也顺着来路回校。
经过这次的庆祝活动,让我有了许多的感受重阳节是个很重要的节日,这个节日能让我们为老人们、长辈们做力所能及的事,让我们献出自己的一片孝心,献出一份对老人的敬爱,让他们都能够快快乐乐的安享晚年,让他们无忧无虑的生活着。
九月九日重阳节小学生作文怎么写九月九日重阳节,又称为老人节。
重阳节到了,我想为年迈的奶奶做一点事。
想了很久,突然有了灵感,那就是帮她洗一次脚吧,因为从小到大都是奶奶给我洗脚的。
晚饭刚吃过,我早就把洗脚盆和毛巾准备好了,准备给奶奶一个惊喜。
这时奶奶走进来,我立即把洗脚盆和毛巾端到奶奶面前说:“奶奶,我想为你洗脚。
”奶奶笑的合不拢嘴,开心地说:“好孩子,真是奶奶的乖孙子!”我先让奶奶坐在凳子上,用手试试水温,然后蹲下来把奶奶的鞋子、祙子脱下来放在一边。
“奶奶把脚放进来吧!我会好好伺候你的”。
当我的手摸到奶奶的脚时,不禁心里一颤,原来奶奶的脚是那么粗糙。
是啊,奶奶辛苦累了一辈子,到现在还要天天给我洗脚,我心里真是惭愧啊!“奶奶,以后我要天天给你洗脚。
”奶奶开心的笑了,同时我却看到了她眼里的泪花。
重阳节作文300随着候鸟的远走高飞,我们迎来了硕果累累的秋天。
金菊争艳,秋高气爽,金秋时节让人心旷神怡。
此时,九九重阳节带着所有人对老人的尊敬与爱戴,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
重阳节前夕,我们去了外婆家,让她们享享清福,一起来度过这个一年一度的老人节。
“快,放面!”我和妈妈在厨房里忙得不亦悦乎,这不,我们正在做第一道菜――长寿面。
我拿了一个鸡蛋,轻轻沿着锅碗一磕,蛋清和蛋白就都流到锅里了。
我又加入青菜,堆点肉末,散点小葱。
一碗香喷喷的长寿面就做好了。
“上菜――”外婆脸上的皱纹刹那间没了,而外公的头上的白发似乎也少了数根,一边品尝着长寿面,一边夸着我和妈妈的杰作。
“外公外婆,这长寿面阿,可是我们用特别长的面煮的,你们吃了呀,保准能活到100岁,身体康健得不得了!”我调皮地对外公外婆说到。
“你这丫头!”外婆点了点我的脑门。
“上重阳糕!”只见妈妈端着一盘松软可口的重阳糕来了。
“外公外婆,这叫‘九九重阳糕’。
这个‘糕’阿,预祝你们步步高升,上面画的两头羊,象征‘重阳’,而这‘九’呢,古代时为阳数,两个‘九’在一起,就是最大的长久之数,长命百岁不成问题!”看,外婆笑得连眼睛都眯成一条缝了!我们还上了西红柿炒鸡蛋、大闸蟹、鸡汤……只剩下最后一道“寿比南山”了。
我们先将准备好的哈密瓜、桔子、葡萄、苹果洗净、去皮,开始做我们的招牌菜――水果拼盘。
我先将哈密瓜分成4份,每一份我都将哈密瓜切成桃子的模样,把前端削得尖尖的,后端削成圆圆的,中间刻上一条缝儿,嘿!真像个‘寿桃’。
我再分别刻上‘寿’‘比’‘南’‘山’四个字,放在盘子的东南西北四个角,成了我的主打。
我再将桔子的一周画上波浪线,沿着波浪线把桔子分成两部分,侧面一看可真像花瓣!我接着在桔子的中心插上了根牙签,把葡萄插在牙签上,葡萄就成了花蕊,两种水果合在一起就成了一朵‘花’。
我把苹果切成薄薄的一小片,把它切成五角形,让它与‘花’一起来当点缀。
哇!我做的水果拼盘还真不错!我立即把它献给了外公外婆,外公外婆的每一条皱纹上都荡漾着欢乐,笑得开心极了,津津有味地吃着我的杰作,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外公外婆,这叫‘寿比南山’,祝你们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身体健康,天天快乐!”“好,好,每道菜都好。
只要是我们外孙女儿做的,样样都好!”……唐代诗人王维有这么一首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事情。
我们不但要在老人节多帮助老人,给老人们多一些心理慰藉,其实我们要时时刻刻关注老人,从点滴做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就让我们,去关心身边的每一位老人吧!
今天是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一年一度的重阳节。
也叫老人节和登高节。
我和爸爸、妈妈早已买好了丰盛的食物和水,准备一大早就去爬南山。
我们兵分两路。
妈妈骑单车带着我,爸爸坐公共汽车,很快就到达了蛇口明华中心的南山脚下。
在那里我们会师了。
然后我们开始往上走。
走着走着我们看见那里有许多人在一堆小草旁边围观。
我也走过去看了看,发现一条小青蛇隐藏在小草里面。
有人用打草惊蛇的办法惊动了那条小青蛇。
可它依然不动。
我想,那也许是一条假蛇或死蛇吧!接着,我们又继续往前走,我看到两边环绕的树木,风景是多么的优美。
让我想起了第六课的爬山虎。
于是,我们开始寻找爬山虎的足迹,我仔细的搜索着周围的植物。
我在岩石上找,在草丛中找,还是没有找到爬山虎的足迹。
唉!真遗憾。
不知不觉的我们已经到了山顶了。
山顶上人山人海,忽然我看见一家卖热狗的小卖部,热狗香喷喷的气味让我馋得直流口水。
于是,就向爸爸要了两元钱,买了一条热狗,热狗真好吃!我感觉到了胜利的果实总是甜蜜的。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成语,名叫“先苦后甜”。
接着我们开始下山了。
下山时,我们踏着凹凸不平的山路,一步一步地往下走。
终于又回到了山脚下。
在山脚下我惊奇的发现了爬山虎。
我仔细的观察着爬山虎,我顺着叶子和茎的方向一直看下去。
果然发现有几个小圆片,他紧紧地巴住了路边的石墙。
真神奇!今天的爬山可让我收获不少,不仅让我锻炼了身体,而且让我亲眼看见了爬山虎,还让我看到了大自然许许多多美丽的风景。
以后我要经常来爬山,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的美丽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九九重阳节是干什么的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人。
原来,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阳”。
相传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仙翁说罢,用手一指,一只仙鹤展翅飞来,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鹤向汝南飞去。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